夏廷献:《杂谈书法二十年》(选载)(108)一纸之书 字字意别

金羽毛文苑  2021-05-16 08:35:32




《杂谈书法二十年》


内容简介
这是作者从1999年到2019年发表的书法评论文章汇编;是一部从普通读者角度辩证论述书法知识的“通俗读本”。全书观点鲜明,内容丰富,涉猎到书法的基本理论、毛笔形成、基本笔法、骨文来历、汉字特征、结字技巧、草书格局、章法营造、法帖分析、书法鉴赏、书法命运、先贤经验、自身体会等。提出了诸如“超长画”“超大字”“神布局”“使用‘黑体’”“接纳‘饰书’”“书法精神”“书作‘三品级’”等新概念和新观点;记录了向当代22位书法家请教学习、采访交流的情况。是作者20年间对中国书法艺术观察与思考的“文字足迹”。



108  一纸之书  字字意别

——再评刘守安先生的“真意书法”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“夫书者,玄妙之伎也”(王羲之语)。中国书法在实用和美观的道路上演进,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精深技艺。它不仅是手上的技艺,还有许多难以言明的“奥秘”。每个书法家破解“奥秘”进入书法艺术殿堂的方法各不相同。笔者曾写过一篇小文《心静笔正——简评刘守安先生的“真意书法”》(2013年1月14日《企业党建参考报》“万寿文苑”栏目刊登)。把刘先生的书法概括为“文人书法”“学者书法”大范畴中看着养眼的“真意书法”。那篇小文,初步归纳了“真意书法”的内涵和特点,尝试从意境上回答:人们为何喜欢刘守安的书作。本篇侧重说说刘先生的“字”。

书圣王羲之在《书论》中说:“若做一纸之书,须字字意别,勿使雷同。”书圣身体力行,天下第一行书《兰亭序》中二十个“之”字,没有一个相同,受到后人广泛赞誉。从此,“一纸之书,字字意别”的主张,也成为鉴赏书法家学养、书作水平的一个“标准”。

刘守安先生的行书《王维诗·君自故乡来》、《论语句》、《庄子·知北游》、《郭象·南华真经注序》、《毛泽东七古·送纵宇一郎东行》、《鲁迅·桃花》、《陈毅·幽兰》等作品,一个鲜明特点便是“一纸之书,字字意别”。先生落墨在条幅、横卷、立轴、扇面、镜心等制式中的“一纸之书”,有楷体字,也有行楷字、行草字,更有明显省减、连接笔画的草体字。以《王维诗·君自故乡来》为例,六画的“自”字,“刘字”只有两画;九画的“故”字,“刘字”只有三画;十七画的“應”字,“刘字”只有八画,都是标准的草体字。说是草书,却不张扬,圆润内敛,一副行楷模样。其他作品中的“刘字”,大体也都是这种情况。概括起来说,先生“一纸之书”中的字都各有独特形状和意趣,彼此没有雷同。令人惊异的是,先生似乎是不经意间而为之——自然生发。这使笔者想起苏轼的名言:“无意于佳乃佳尔。”

启功先生曾主张“行书楷写”“楷书行写”。刘先生作书,神态平和,兼毫入纸,笔心中行,藏头护尾,挽横引纵,提按拂振,左牵右绕,随心所欲。“行书”不仅“楷写”,而且“草写”、“篆写”、“隶写”,楷书不仅“行写”,而且“草写” 、“篆写”、“隶写”,“草书”则“行写”、“楷写”,实践并发展了启功先生的思想,体现了 “为一字,数体俱入”(王羲之语)的书法要旨。其结果是 “一纸之书”中,既有颜柳欧赵、二王、八大等先贤的笔法,又有楷书、行楷、行草、草书(章草、今草)的成分。安详、平实、玉润、温雅、平稳的“刘字” 跃然纸上。“真如立,行如行,草如走”(苏轼语),众多生动有趣的“生命体”集聚一纸,加之谋篇得当,行距疏朗(类似董其昌行书的布局),犹如“大珠小珠落玉盘”(白居易诗句)。在浮躁“雾霾”的社会文化环境中,令人悦目赏心。这大概也是人们喜欢“刘字”的原因之一。

拜读刘先生的行书作品,笔者想到了三个人:第一个是脱去“章草”旧习、省减点画波磔、创造“今草”被称作“草圣”的东汉书法家张芝。第二个是创造了“六分半”新书体的清人郑板桥。郑参篆书结构、隶书波磔、行草用笔,以楷、隶为主,把楷、草、隶、篆四体融为一体,用作画方法书写,留下了一些富有节奏感的“乱石铺街”墨迹。第三个是创造了“七分半”书的当代书法家舒同。舒在结体上取篆、隶、楷、行、草五大体各一分,风格上取颜、柳各一分,取何绍基半分,形成了“舒体”字,被广为使用。刘先生的字,不好用“几分半”来概括。因为他谦称“未曾正经学书习帖”,只是“在童年时期时常翻阅父亲收藏的前辈遗墨和古代碑帖拓片”。由此推理先生幼年碑帖皆学,习得较杂。先生成年后从事教学、编辑、研究,涉猎更为博杂。“写字”则先后得到过蒋维崧、包备五、欧阳中石等多位著名书法家的指点。这就是说,他不仅吸取了五大体的结字,也吸取了诸多大家的笔法,可说是吃的书家“百家饭”,穿的是书家“百家衣”,由此融古汇今——笔法、书体多种元素杂揉融汇成风格独特的“刘字”。“刘字”问世,是先生的理论修养、学术视野、独特识见、娴熟技法、孜孜不倦精神和面向大众审美理念的体现。也是先生为人为文真情实意质朴品格的体现。 

刘先生之所以能够做到“一纸之书,字字意别”,还与他少时每年都协助书法家父亲写春联——习练笔头功夫有关。写春联面向普通民众、文字须具备的“可识性”;年关需求量大(往往到年三十还写不完)的“批量性”;当众挥毫泼墨的“表演性”;高贴在门框上门板上——改变视角后的“观赏性”,对于书法人既是现场考验,也是“超强度”训练。刘先生经过这种考验和训练,为成年后写好字打下了坚实基础。笔者指出“刘字”的这一“源头”,似乎不算是多余的。



《中国书法千字文》金盾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


END

作者简介
     


夏廷献,河南省南阳市人。1944年出生于农家, 1964年入伍,1999年从海军装备部某局政委岗位退休(海军大校)

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。幼时写大仿,与书法结缘。中学时,受到书法家王学睿老师直接影响,对汉隶魏碑产生兴趣。参军后为连队书画骨干。1970年后在各级机关主要从事“文字”工作,业余时间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汉字的“生命形态”。1999年出版了专著《书道犹兵——中国书法艺术新探》,提出了“战争是书法艺术之父”的观点,揭示了“兵法与书法”的历史渊源及其相互关系,探索了二者同理、同法、同势、同美的内在规律。行家认为是独树一帜的一家之言,为孙子兵法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,为书法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。

1999年之后,出版了《中国书法千字文》。在《书法导报》等专业报刊发表书法评论文章三十余万字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出版有长篇小说、纪实文学、戏剧脚本、游记文学、工具书等。 


前文回顾



欢迎关注本公众号